我们每个人都要独自面对自己内心的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故事的背景在阿富汗的一座小城里,主角阿米尔的父亲是一个人人都称赞的成功人士:家里有着大宅子,开着野马,乐于助人,嫉恶如仇,建立孤儿院,甚至有坊间传闻他曾经和一头熊搏斗过。而主角阿米尔却完全不像他父亲那般有气场有魄力的性格,他喜欢看书,喜欢写作,受了欺负从来都是他的仆人哈桑为他挺身而出。他的性格和母亲很像,但是很不幸他生下来母亲就去逝了。
哈桑小他一岁,生来不到一个月母亲就离他而去再也没有出现过,他整个童年都是以阿米尔为中心,他们同喝一个奶妈的奶长大,甚至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说都是『阿米尔』。他们一起爬树,一起用弹弓打别人家的狗然后为阿米尔背黑锅……由于哈桑是个哈扎拉人(阿富汗种族歧视哈扎拉人),所以很多时候得不到人们的尊重,但是他和父亲自在地在阿米尔家生活着。
那时候阿富汗还没有内战,阿米尔就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着,除了父亲对他态度冷漠甚至有时候不如哈桑让他有些不快之外——哈桑天生就是个兔唇,父亲从来不会忘记他的生日,并且在他十一岁生日那天送了他一个大礼——请外科医生修好了他的嘴巴。当然每个故事都有些坏人,那个坏人名字叫阿塞夫,带着一付不锈钢拳套,听说有一次把一个哈扎拉人的耳朵给弄下来了丢在臭水沟里。当然在他欺负阿米尔的时候哈桑再次为他挺身而出用弹弓吓走了阿塞夫。
在一年一度的放风筝大赛之时,阿米尔为了取得父亲的欢心,精心和哈桑准备了比赛,并且最后赢得了比赛,哈桑为他去追逐他的战利品——最后那只被切断绳子的风筝,却在某个角落里被阿塞夫和他的同党堵在死胡同里,哈桑拒绝交出阿米尔的风筝激怒了阿塞夫,遭到他们惨忍的性侵。这一切都被前来找哈桑的阿米尔看在眼里,他由于自己的懦弱不敢前去帮助哈桑只是默默的躲在墙后面看着这一切的发生,甚至觉得这是为了取得爸爸欢心所必需付出的代价——哈桑只是个哈扎拉人,而我又从未说过他是我的朋友。
内心的谴责让阿米尔无颜面对哈桑,而哈桑却从未和别人提起过此事,阿米尔开始逃避哈桑,他每次看到哈桑都好像被提醒自己的懦弱与无情,他开始不见哈桑、出去玩不带哈桑、不和他说话、甚至有一次他约哈桑出去用石榴扔他好让哈桑打他一顿,但是哈桑还是一直为他付出不求任何回报,阿米尔觉得生活被哈桑弄得无法继续——看来我们之间必需有一个离开。于是他试图问父亲家里能不能换一个仆人,却没想到这个想法被父亲严厉喝斥——他们稍稍缓和的父子关系再次进入僵局。阿米尔再设局诬陷哈桑偷了他的东西和钱并让父亲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对质的时候哈桑坦然的承认了钱是他偷的——『也许这是哈桑最后一次为我付出了』。于是哈桑和他父亲离开了阿米尔家。
然后阿富汗战乱开始了,阿米尔和父亲逃往美国,开始了新的生活,这些罪恶感也渐渐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直到有一次阿米尔接到了一电话——一个可以让他重新做回一个好人的电话……,成年的哈桑结婚生子后在战乱中为阿米尔守着他的老宅子,却被塔利班士兵拉到街上双双枪毙。哈桑的儿子成了孤儿,并且又被轮落到军方被性侵……
此时的阿米尔在美国是个知名的作家,有自己的妻子、靠海边的房子,生活安定而又平静,他内心纠结着要不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哈桑的儿子,还是继续把这一段记忆封尘?
读完整本书就像一个情感细腻的人用无比真诚的语气讲述他的自我救赎,没有电影里的完美英雄主义,没有完美的结局,有的只是最真实的情感和复杂的人性。在看倦了国产主义主角的青一色性格(雷锋天生就是用来助人的,鬼子每个都是没有人性的,和坤就是为奸人而生的,这些角色都是 24K 纯的不含一点杂质……)之后,我甚至一度怀疑这本小说是否是卡勒德·胡赛尼的亲身经历,否则他何以写出如此真实的内心独白和入木三分的情感冲击?
本书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几个轮回:阿米尔的父亲伤害了哈桑的父亲并为之愧疚终生——阿米尔对哈桑的伤害也成了他无法释怀的自责。年少哈桑的兔唇——成年阿米尔为了救哈桑的儿子被阿塞夫打成兔唇,年少哈桑为了求阿米尔威胁阿塞夫要射瞎他一只眼睛——哈桑的儿子射瞎了阿塞夫一只眼睛救了阿米尔,年少哈桑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成年阿米尔为了给哈桑的儿子新的生活『为你,千千万万遍』……这些情节的安排都让人感叹造物弄人。
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尽管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愿意,但是有时后果却要让对自己很重要的人来承担,这是一件比自己亲自得到惩罚还要痛苦的事情。也许当时我们不会查觉到,但是当某个夜深人静,当窗外的虫鸣渐行渐远,当天空里挂着星星,当万物寂静,你还能拿什么东西来掩饰它们呢?